快速學校
政策解讀
全國統一招生熱線
400-805-3685
“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,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。知行功夫,本不可離”,明代著名教育家王陽明《傳習錄》中首次提出“知行合一”的教育思想。近代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論中也倡導“知行合一”,認為“行是知之始,知是行之成”??梢姡瑥墓胖两瘢@取真知的途徑亙古不變。
2019年10月23日,為了讓學生在大自然的躬身修行中獲取真知,經過益田同文學校全校幾十位老師一個月的周密籌劃,為期兩天以“ 體驗快樂、感受田園、體驗野性、回歸自然”為主題的第二屆秋季在地四季課程正式啟動。本次活動共分為探、藝、尋3大板塊,孩子們滿懷期待,手拿各種學習單,帶著各種問題,去尋找和發現秋天的特征。
在地四季課程是我校特色課程之一,以探究為核心的教學模式,增加學習的樂趣,加深對各學科的理解,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與感知力,激發孩子對知識的渴望,發揚了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,讓孩子們在玩的同時獲取解決問題的智慧與能力。課程倡導“無邊界”的學習方式,鼓勵學生把世界當做教材,將所學課堂知識與自然知識,農業知識和民俗文化緊密結合,打破地域、學科的界限,通過認識、了解、敬畏我們的生存環境,在順應自然的同時,加以合理的改造和利用,與自然和諧相處。
小主持人主持開場儀式
上午8點半,在地課程在林間地頭上舉行啟動儀式,孫校長以秋天為切入點,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們思考關于四季、節氣、農耕之間的微妙關系,鼓勵孩子們自己用眼睛去發現,用耳朵去聆聽,用身體去感知,用大腦去思考,希望在兩天的在地課程學習中每個人都能有所收獲。
孫校長為啟動儀式致辭
秋天的氣候有什么變化?你從哪里感受到秋天的到來?你最想知道秋天的哪些秘密?樹葉為什么會變化?為什么會落下?為什么會有四季的變化?一個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引導著學生初步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,并在認識自然的基礎上,產生對自然的敬畏,建立學科間的聯系,建立知識與生活間的聯系。
教育首先需要尊重兒童的天性。在地課程可以滿足小孩子在田野里肆意地奔跑、歡笑,“玩中學”的方式保護了他們最原始最真實的感知力,在體驗中感受真實的世界、刺激著兒童智力、審美、情感等多方面的發展,讓他們有欲望有興趣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。在這個過程中,孩子們不僅收獲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,也為他們的思想世界提供了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多彩的想象基礎。
認識、了解我們身邊微小的事物,了解我們生存的每一寸土地,學會和自然和諧相處
孩子拿著彩色卡紙,認真尋找著屬于秋天的色彩,在廣闊的大自然中,孩子們尋找、探索、收集可以制作標本的植物,同時,視覺、聽覺、嗅覺被充分開發,在老師的幫助下收集植物的葉莖,完成學習單,一張張笑臉,記錄著屬于他們的成長足跡
搭建臨時避難所
要求孩子們尋找野外可利用的農作物秸稈、廢棄的樹枝等,在20分鐘內搭建出一個臨時避難所,保證既美觀又能夠遮風避雨,并且能至少容納兩名學生。這不僅考驗團隊合作的默契,更是一次將物理知識與實踐運用相結合的全新嘗試,同時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、野外生存能力和創造力。
爬樹
被幾代人視為童年記憶的“爬樹”具有一定的冒險性和探索性,學生為成功完成任務,除了在體能、技巧上達到必要水準外,還需要有足夠的勇氣、毅力和不俗的心理素質??梢哉f,這項不起眼的運動,在培養他們體質的同時,也達到了“野蠻其精神”的目的。
在體育老師的幫助下解鎖了一項野外生存的新技能
在爬樹的過程中,孩子們會意識到爬一棵樹并不比解一道數學題簡單,在體力、榮譽、意志的共同影響下,體育運動便賦予了他們一份屬于自己經驗和樂趣在內的享受,成了“做中學”與“學中做”合一的有機載體,而不是為“測試達標”而苦苦應付的差事。
農田實地考察 學生利用兩個晚上的時間對當地村民進行農業生產問卷調查,對當地農田進行實地考察,最后對當地土壤、農作物、人文經濟、土地利用率等進行分析總結??鐚W科的學習方式加深了對日常課堂所學的理解,把課堂知識進行拓展延伸,這不僅是對學生的實踐教育,更是對學生眼、耳、鼻、手、腳、腦等“動”起來的鍛煉,培養學生未來做人做事的生存、生活能力。
藝術天地
“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”。每一曲感人肺腑的音樂,都是音樂人在大自然的躬身感受中迸發的靈感。每一幅天馬行空的畫作,都是畫師在現實生活中對想象力的抒發與升級。在地課程就是讓孩子們保持對萬物、自然和生命的敬畏,保護每個孩子最真我的感知力與想象力。
樂譜制作 學生們在音樂老師的指導下收集廢棄農作物制作樂譜或樂器
尋找秋天的特征 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用畫筆和相機尋找秋天的特征、記錄秋天的美
尋數物源
測量與應用 學習數學是為了探索宇宙的奧秘,了解和揭示了造物主的智慧。學生利用鋼化玻璃直尺,軟繩尺去測量并記錄10平方米,20平方米,50平方米,100平方米,一畝到底有多少平方米,一公頃大約有多大,一顆草的高度,一粒種子的大小等,小年級的孩子,熟悉了米和厘米的不同,親身感受了一米,一厘米,一平方米的長短和大小。此項活動目的是讓學生能在實踐中深化對數學的認識,理解數學的實際運用。
走進田野
學生需要在野外學會利用
手表、手機、吸鐵石、指南針等方式
識別所處方位
利用自然界的樹木和土壤辨別風向
測量、觀察一平方米世界的花草樹木、昆蟲、土壤、巖石等
2天的在地課程結束后,學生們對自己參加的活動過程進行了系統整理,通過詩歌寫作、繪畫、實踐活動等形式將自己所見所學所感呈現出來。
部分成果展示
益田同文學校在地四季課程是落地的教育,是有實效的教育,是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教育,也是激發孩子們求知欲和探索欲的教育,真正培養起學生的學習能力,觀察能力,動手能力和實驗能力,開闊學生的視野,發散學生的思維,把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沁入到教育的點點滴滴,踐行我校一直秉承的“立足傳統,面向未來”的教育理念,培養學生成為一個熱愛自然、敬畏生命、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。